佛手掌(學名:Glottiphyllum linguiforme(L.) N.E.Br.)是番杏科、舌葉花屬多年生多漿肉質草本植物。植株低矮,近無主莖。葉簇生于葉基,呈抱莖狀態,舌形,長約7.5厘米,寬約2.5厘米光滑,亮綠色,肉質,肥厚,半透明狀,葉端略向外反轉?;◤娜~叢中抽出,花徑4-6厘米,花梗短,橙黃色或金黃色?;ㄆ谇?、冬季。
原產于南非。中國有引種,各地有栽培。屬亞熱帶干早地區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半陰環境。畏高溫,不耐寒,忌強陽光直射,耐千旱,怕積水。適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中生長。
佛手掌為栽培普遍的小型室內盆栽肉質觀葉植物。
佛手掌形態特征
多年生多漿肉質草本植物。植株低矮,近無主莖。葉簇生于葉基,呈抱莖狀態,舌形,長約7.5厘米,寬約2.5厘米光滑,亮綠色,肉質,肥厚,半透明狀,葉端略向外反轉?;◤娜~叢中抽出,花徑4-6厘米,花梗短,橙黃色或金黃色?;ㄆ谇?、冬季。
佛手掌近種區別
矮寶綠(Glottiphyllum depressum(Haw.) N.E.Br.):又稱匍地舌葉花,原產南非。單葉對生舌狀葉,長10-12厘米,綠色,匍匐狀橫生?;S色。
長寶綠(Glottiphyllum longum(Haw.) N.E.Br.):原產南非。葉舌狀,長10-12厘米,綠色,光滑?;ń瘘S色,花徑7-10厘米,有花梗。
佛手掌產地生境
原產于南非。中國有引種,各地有栽培。屬亞熱帶干早地區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半陰環境。畏高溫,不耐寒,忌強陽光直射,耐千旱,怕積水。適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中生長。
佛手掌繁殖方法
分株:常用分株繁殖。早春可結合換盆換土進行分株。將母株從盆中倒出,去掉宿根土,直接切割成2~3個小叢株,分別上盆栽植。栽后放陰涼處,少澆水,保持盆土濕潤偏千狀態。經過15天左右恢復后再移至有陽光處,并且在長出新根后才能正常澆水。
扦插:常用葉插繁殖。春季萌芽生長前,用刀切取含2-3片葉的葉叢,經稍晾干后扦插在沙床或盆內素沙中,放在陰涼處,控制澆水,并且插前對沙進行消毒。一般扦插后30天左右生根。
播種:于4-5月進行。用細沙5份、園土3份、馬糞2份配制床土。撒播,上覆細沙,控溫22℃左右,8-10天出苗。在幼苗不擁擠的情況下,當長出3-4枚真葉時移人小花盆,放在蔭蔽處,10-15天后漸見光。
佛手掌栽培技術
栽植:春季栽植或換盆。大部分地區為盆栽室內越冬。盆栽宜采用腐葉土、園土、粗沙等份混合的培養土,并加入適量石灰質材料。栽后要置于背陰處放一段時間后再移至室外光照下培養。
光照與溫度:生長期適宜放在半陰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中。生長適宜溫度18-22℃,超過30℃時生長緩慢,進入半休眠狀態。夏季炎熱時要遮蔭,放在陰涼、通風處,避兔強陽光直射。冬季應人溫室,放在向陽處,溫度保持10℃以上,最低不能低于8℃。
澆水與施肥:春、秋季正值生長旺期,應注意澆水,保持盆土濕潤,但不能過濕、積水,澆水應掌握“干透澆透”的原則。夏季炎熱,溫度高,植株處于半休眠狀態,應控制澆水,盆土宜保持干燥。否則,高溫過濕容易引起爛根。冬季要減少澆水,停止施肥。生長期每月可施1-2次稀薄液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使葉片肥厚ε春季開花期,要增加澆水量,并增施含磷、鉀的肥料。
佛手掌病蟲防治
最常見的是萎蔫病,病菌從根頸部侵亼后,擴展至全株。病部初呈黃褐色至褐色,后根頸部起皺變軟,地上部分全面菱蔫干枯,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病。防治方法是盡量減少傷口,必要時可于發病初期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澆灌根頸部。佛于掌的葉片出現腐爛,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盆土過濕夏季高溫季節,如果盆土中水分過多,加上空氣濕度大,而此時植株已進入半休眠狀態,吸收水分的功能較差,因而易招致葉片腐爛。應適當遮蔭,為其創造一個通風良好、涼爽半陰的環境,使其能安全過夏。
施肥失誤如它在秋季生長旺盛,則氮肥不宜過多,否則易導致植物徒長和爛葉,應強調氮、磷、鉀三要素的均衡供應。另外,澆施有機肥時,不要將肥液濺落于葉片上,以免引起病斑和腐爛。
葉片破損在栽培養護過程中,如果葉片岀現人為破損或蟲咬損傷臟水或病菌易乘虛而入,引起傷口處腐爛,所以應盡量避免葉片出現傷口。
佛手掌主要價值
佛手掌植株小巧玲瓏,舌狀形的肉質葉光滑,肥厚,嫩綠而有光澤,宛如翡翠?;ù?、金黃色,并且緊貼葉面開放,黃綠相襯,格外醒目誘人。常陳設在室內書桌、幾案上觀賞,為理想的室內小型盆栽觀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