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藺(學名:Iris lactea Pall. var.chinensis (Fisch.) Koidz.);別稱馬蓮、馬蘭、馬蘭花、旱蒲、馬韭等,是鳶尾科鳶尾屬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是白花馬藺的變種,多年生密叢草本。
根莖葉粗壯,須根稠密發達,長度可達1米以上,呈傘狀分布。
葉基生,寬線形,高度可達到1250px,寬度0.4~25px,灰綠色,花莖高約250px,2~4朵花,花為淺藍色、藍色或藍紫色,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蒴果長橢圓狀柱形,有6條明顯的肋,頂端有短喙;長4~150px,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棕褐色,略有光澤,種子9月份成熟?;ㄆ?-6月,果期 6-9月。
生于荒地、路旁、山坡草地,尤以過度放牧的鹽堿化草場上生長較多。
分布于朝鮮、俄羅斯、印度和中國。
馬藺形態特征
馬藺是白花馬藺的變種,多年生密叢草本。根狀莖粗壯,木質,斜伸,外包有大量致密的紅紫色折斷的老葉殘留葉鞘及毛發狀的纖維;須根粗而長,黃白色,少分枝。
葉基生,堅韌,灰綠色,條形或狹劍形,長約50厘米,寬4-6毫米,頂端漸尖,基部鞘狀,帶紅紫色,無明顯的中脈。
花為淺藍色、藍色或藍紫色,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花莖光滑,高5-10厘米;苞片3-5枚,草質,綠色,邊緣白色,披針形,長4.5-10厘米,寬0.8-1.6厘米,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內包含有2-4朵花;花乳白色,直徑5-6厘米;花梗長4-7厘米;花被管甚短,長約3毫米,外花被裂片倒披針形,長4.5-6.5厘米,寬0.8-1.2厘米,頂端鈍或急尖,爪部楔形,內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4.2-4.5厘米,寬5-7毫米,爪部狹楔形;雄蕊長2.5-3.2厘米,花藥黃色,花絲白色;子房紡錘形,長3-4.5厘米。
蒴果長橢圓狀柱形,長4-6厘米,直徑1-1.4厘米,有6條明顯的肋,頂端有短喙;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棕褐色,略有光澤。
花期5-6月,果期6-9月。
馬藺生長習性
馬藺根系發達,入土深度可達1米,須根稠密而發達,呈傘狀分布,這不僅使它具有極強的抗性和適應性,也使它具有很強的縛土保水能力。
馬藺直立生長的葉片可有效地減少水分蒸發,緩解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而且還利于根部透氣。
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馬藺的地上部分會變得相對低矮,地上生長量會減低20%以上;同時,根系會更加發達,會增加10%以上,這都有助于其在高溫干旱、水澇等不良環境中正常生存。
其種子在含鹽量0.44%條件下正常發芽;含鹽量0.51%時,發芽率明顯下降,含鹽量達0.75%時,喪失發芽能力。萌發后的幼苗在土壤含鹽量達0.27%、pH值達7.9-8.8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并開花結實。
生于荒地、路旁、山坡草地,尤以過度放牧的鹽堿化草場上生長較多。
耐鹽堿、耐踐踏,根系發達,可用于水土保持和改良鹽堿土。
馬藺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也產于朝鮮、俄羅斯及印度。
馬藺植物特性
抗旱特性
馬藺根系發達,入土深度可達1米以上,須根稠密而發達,呈傘狀分布,這不僅是它極強的抗性和適應性的有力保證,也使其具有很強的縛土保水能力。
馬藺直立生長的葉片可有效地減少水分蒸發,緩解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而且還利于根部透氣。
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馬藺的地上部分會變得相對低矮,地上生長量會減低20%以上,同時根系會更加發達,根系會增加10%以上,這都有助于其在高溫干旱、水澇等不良環境中正常生存。
耐鹽堿性
馬藺是一種耐重鹽堿的植物,其種子在含鹽量0.44%條件下正常發芽;含鹽量0.51%時,發芽率明顯下降,含鹽量達0.75%喪失發芽能力。
萌發后的幼苗在土壤含鹽量達0.27%、pH值達7.9-8.8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并開花結實,是難得的鹽堿地綠化和改良的好材料。
葉綠澤性
馬藺在北方地區一般3月底返青,4月下旬始花,5月中旬至5月底進入盛花期,6月中旬終花,11月上旬枯黃,綠期長達280d以上。
馬藺色澤青綠,花淡雅美麗,花蜜清香,花期長達50天以上。
抗病蟲害性
馬藺具有極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不僅在馬藺單一植被群落中從不發生病蟲害,而且由于它特殊的分泌物,使其與其他植物混植后也極少發生病蟲害,大大降低了綠色地被建植后防治病蟲害所需的投入和成本。
馬藺生態功能
馬藺喜陽光、稍耐陰,華北地區冬季地上莖葉枯萎。耐高溫、干旱、水澇、鹽堿,是一種適應性極強的地被花卉。
在干旱、貧瘠的惡劣地力條件下,馬藺的地上部分莖葉的生長量會減低20%以上,而根系生長量卻會增加10%以上,在土壤含鹽量達到7%,PH值達到7.9-8.8的條件下仍能正常開花結果。
馬藺自然分布極廣。
馬藺根系發達,抗性和適應性極強,耐鹽堿,這些特征就決定了它非常適用于中國北方氣候干燥、土壤沙化地區的水土保持和鹽堿地的綠化改造。
馬藺直立生長的葉片可有效地減少水份蒸發,緩解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而且還利于根部透氣,馬藺生長具有高滲透功能,對降水快速入滲攔蓄,涵養地下水源,造就濕地環境有明顯效應。
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馬藺的地上部分會變得相對低矮(地上生長量會減低20%以上),同時根系會更加發達(根系會增加10%以上),這都有助其在高溫干旱、鹽堿、水澇貧脊等不良環境中正常生存。
馬藺還是一種耐重鹽堿的植物,在含鹽量達7%,PH值達7.9-8.8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并開花結實,是難得的鹽堿地綠化和改良的好材料。
馬藺自然頑強生長的明顯例證,在中國的大西北羅布泊無人區,古樓蘭故國的孔雀河流域,其它植物以不復存在,而馬藺草確零散的分布,充分顯現出適者生存的頑強生命力,在羅布泊的強干旱、風沙疾暴,千年的無人區,唯有馬藺綠色與花朵的這道亮麗景觀,這充分證明馬藺的生存奇跡。
給中國及世界治理荒漠化閃亮出一道綠色植被綠燈。
而馬藺的葉片和它調節水份與它的生態特性為菌類與昆蟲類的生存發展的空間是自然與野生各種動物生存的必備條件,是生物鏈的先決基礎,也是改善生態環境治理荒漠化的首選方略。
對中國大西北脆弱植被生態環境的改善,用其地產固有植物植被是正體解決生態環境惡化的有效措施,而不是用引進國外進口植物短期就能適應和實用的,引進國外進口植物物種從它的病害隨之引入的整體價植觀也是得不償失,馬藺由于它根系的滲透功能和涵養地下水源作用及它的遮陰效果控制水份蒸發,植被后逐漸成為濕地環境,為整體生物鏈造就新的格局。
馬藺繁殖簡單迅速,生命力強,具備建植人工植被所必備的特點。
馬藺既可用種子繁殖也可進行無性繁殖,直播種子出芽率達80%以上,用成熟的馬藺進行分株移栽繁殖成活率也很高。
新苗生長迅速,次年即可發育成熟,馬藺抗逆性強,不僅抗旱、抗寒、抗鹽堿、耐踐踏,而且具有極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不僅在馬藺植被中從不發生病蟲害,而且由于它特殊的分泌物不受鼠害,老鼠從不到馬藺草地打洞筑窩,使其與其它植物混植后也極少發生病蟲害,植被一旦形成即不必進行后期養護,收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除具有的水土保護功能外,馬藺還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馬藺色澤青綠,在北方地區綠期可達280天以上;馬藺的花淡雅美麗,花密清香,花期長達50天,還可作為切花材料;馬藺耐踐踏,經歷踐踏后無須培育即可自我恢復;馬藺植株高矮適中,葉多而直立生長,具有較強的吸塵、減噪、降溫作用。馬藺生命力強,基本不需要日常養護,節約了水肥和管理投入;在建植城市開放或用作家畜飼料,每畝可產干草500公斤,又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馬藺繁殖栽培
馬藺既可用種子繁殖也可進行無性繁殖,但直播種子出苗率相對較低,用成熟的馬藺進行分株移栽繁殖成活率較高。
成熟野生種子絕大多數具有活力,種子發芽的內在潛力很大。
經種子活度生化速測法測定,室內儲存的種子與室外土埋貯藏的種子發芽勢分別為90%和88%,但常溫下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很低。
常溫下貯藏時間超過5年的種子,其活力下降。
種子變溫儲藏和室外埋土越冬處理比室溫下儲藏發芽率高。
種子發芽的溫度范圍為15-30℃。
小于10℃或大于35℃時不發芽。
恒溫條件下發芽率普遍很低,一般播前采用溫水浸種或層積處理,提高種子出苗率。
馬藺種子硬實率較高,使得馬藺種子在常溫室內培養條件下的發芽率平均僅10%-20%。
野生馬藺多以分蘗形式進行無性繁殖。
種子繁殖方法:
將圃地整細耙平,打成2m寬的畦,將種子播撒于條狀溝內,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2倍,每平方米用種量為15g左右,每畝產苗量30余萬株,2-3a可達到生理成熟,開花結果。
分株繁殖方法:
馬藺根狀莖伸長長大時即可分株,一般可隔2-4a分株1次,在春、秋兩季或花后進行。
分割根莖時,每段帶2-3個芽,割后用草木灰或硫磺涂抹切口,稍陰干后再種。一般采用15-500px株行距,每平方米用苗30株左右。
三個月后開始分蘗,二年形成固定墩。
提高種子萌發是通過馬藺種子有性繁殖進行綠色地被建植的關鍵技術之一。
播前采用溫水浸種、層積處理、濃硫酸浸種等方法,均可破除種子硬實,提高發芽率和出苗率。
如對采集的野生馬藺種子經濃硫酸溶液浸泡處理后,其發芽率平均提高30%-50%。
同時,人工繁殖種子基地在中國已經建成,如在吉林和甘肅等地區建成了初具規模的馬藺商品種子生產基地,可為大面積建植提供種子來源。
為克服利用馬藺種子發芽進行有性繁殖的局限性,北京草業與環境研究發展中心與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于2002年開展合作研究,篩選出了“成熟種胚——誘導愈傷組織——綠苗分化——繼代增殖——生根——試管苗移栽”等全過程中各環節的最佳培養基和操作程序,從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馬藺組織培養快繁體系,為實現馬藺快速無性繁殖,大幅度降低馬藺建植成本,奠定了基礎。
同時,也為今后開展馬藺體細胞無性系變異體篩選乃至基因工程改良等生物技術育種工作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馬藺病蟲害防治
馬藺具有極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一般沒有病蟲害。
在衡水地區馬藺常被小地老虎危害,小地老虎一年發生3代,小齡幼蟲將葉子啃食成孔洞、缺刻,大齡幼蟲白天潛伏于根部土中,傍晚和夜間切斷近地面的根莖部,使植株葉片干枯,影響觀賞效果。
藥劑防治:
幼蟲3齡前防治效果最好。
用5%的辛硫磷顆粒加細土30倍,拌勻后均勻撒在草坪上;或噴灑50%辛硫磷液1000倍液。
生物防治:
黑光燈或糖醋液誘殺成蟲,設置時間從3月初至5月底。
燈下放置盛水的大缸,水面撒上機油。
糖醋液的配置方法是:紅糖1份,醋3份,水10份,加入少量敵百蟲藥液攪拌均勻。于無風晴天的傍晚放在苗間,天明后收回,將蛾子收集并深埋處理。
植株被啃食后,上部葉片死亡,防治后還可從基部鉆出新的葉片,重新恢復往日生機。
馬藺經濟價值
馬藺是中國東北最常用的粽子綁繩,馬藺的葉子如手指般寬度,煮熟的粽子帶著蘆葦葉和馬藺特有的香味。 [8]
馬藺自古以來在中國廣為種植,在孔子的《家語》、屈原的《離騷》、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中都有對馬藺的記載,作為優良的水土保持,放牧、觀賞和藥用植物在歷史和自然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綠化功能
馬藺根系發達,葉量豐富,對環境適應性強,長勢旺盛,管理粗放,是節水、抗旱、耐鹽堿、抗雜草、抗病、蟲、鼠害的優良觀賞地被植物。
馬藺在北方地區綠期可達280天以上,葉片翠綠柔軟,蘭紫色的花淡雅美麗,花蜜清香,花期長達50天,可形成美麗的園林景觀。
馬藺耐踐踏,經歷踐踏后無須培育即可自我恢復。
馬藺具有較強的貯水保土、調節空氣濕度、凈化環境作用。
因此,在建植城市開放綠地、道路兩側綠化隔離帶和綴花草地等中,馬藺是無可爭議的優質材料。
馬藺因其根系十分發達,抗旱能力、固土能力強,又是作為水土保持和固土護坡的理想植物。